1、減小板縫豎向位移的技術措施——鄭州瀝青路面主要技術措施與對策
復合路面結構中水泥砼板縫豎向位移主要原因是板底脫空,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較大的豎向位移。因此,對砼板底進行壓漿填充是直接有效的技術措施。水泥砼路面板下壓漿封堵是將特制的水泥砂漿(水泥漿)通過一定的壓力入板底、基層和底基層內的細小空隙,使空隙被填充,減小路面板彎沉,恢復板底的均勻支撐,減少未來發生唧泥、沉降、錯臺、斷裂的可能性,提高路面使用質量,延長路面使用壽命。
下面結合實踐簡要論述壓漿施工技術:
(1)水泥砼脫空板的判別
有下列情形之一視為板底脫空:板塊發生縱橫斷裂和角隅斷裂;接縫錯臺在5mm以上,位置較低一般脫空存在;接縫有冒水,唧泥現象;④接縫彎沉大于0.2mm;⑤板角相鄰兩條裂縫的填縫材料產生嚴重剝落的破壞。
(2)壓漿補強技術
壓漿材料:水泥:采用普通硅酸鹽32.5標號水泥;水:符合拌制水泥砼用水的要求;砂:質地堅硬的天然砂,粒徑不宜大與2.0mm,細度模數不宜大于2.5。添加劑:采用路面壓漿專用復合劑,具有早強、減水和微膨脹的作用。
配合比設計:漿液指標為水泥砂漿,水灰比不大于0.45,泌水率不小于1%,膨脹率不小于0.5%,3天抗壓強度不小于9Mpa。漿液摻入外加劑的種類及其摻量應通過室內漿材試驗和現場壓漿試驗確定。水:水泥:砂:HA-P:SPS-IC高效減水劑(0.43:1.0:0.5:0.1:0.02)
制漿:嚴格按試驗確定的配比施工,稱量誤差不得大于5%,水量控制應按砂的含水量進行修正。砂漿攪拌時間為180秒左右,漿體調制到壓入時間一般不宜超過40-45分鐘,漿體在使用過程中應不斷攪動。
布孔原則:每板布4孔,在每塊板角布孔,邊孔距橫縫50cm,距縱縫50cm,成雙排布孔,孔深0.8m。在下沉嚴重或有裂縫的板增加壓漿孔。
壓漿:壓漿壓力0.8-1.2Mpa,直至鄰孔或接縫溢漿,但壓漿板或相鄰板不能被異常抬高;當沒有出現上述情況時,加大壓力仍無法入漿液,一般可認為脫空區已滿。
清洗、封孔:及時將路面沖洗干凈,壓漿孔應在完成壓漿后及時封閉,表面不能泌水。
養生:壓漿完成后,車輛嚴禁通行,待漿液強度達到設計強度或養生3-7天后才能通車。
(3)驗收標準和方法
結合壓漿實踐,壓漿的驗收標準如下:填充性指標:采用鉆芯取樣進行驗收,對鉆芯孔灌水要達到不滲透。彎沉檢查:壓漿處治后7天逐板測量板縫彎沉和彎沉差,板縫彎沉不大于0.2mm,彎沉差不大于0.05mm。強度和膨脹性指標:在壓漿過程中,1km取5處漿液樣品做膨脹、泌水和抗壓三個指標試驗,結果必須符合設計、規定要求。
2、降低溫度型反射裂縫影響和延緩裂縫反射措施——鄭州瀝青路面主要技術措施與對策
溫度型反射裂縫主要是下層剛性路面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引起裂縫熱脹冷縮而形成。對于這類反射裂縫主要是延緩、控制反射的程度。常用及較為成熟的方法是在板縫位置鋪設玻纖格柵或其它土工織物。
在裂縫位置上鋪設玻璃纖維格柵,可有效地改善路面結構應力分布,抵抗和延緩由下層裂縫引起的瀝青砼路面反射裂縫的發生,從而提高使用壽命。它具有很高的耐熱性和優異的耐寒性,強度大,模量高,化學穩定性好,耐腐蝕等特點。
鄭州瀝青路面施工